斯人虽已逝 良言犹在耳 2017年10月19日发表于《中国教育报》第9版家教周刊

2018-06-19
来源:

                   蚌埠九中  语文组   黄琳          

  又是袅袅西风将至、篱下黄花之时,逝于斯季的父亲,此去经年,你可安好?

  一副深棕框眼镜,头发灰白,清瘦、儒雅、矍铄,这是病前的父亲;仍是那副眼镜,脱发、瘦削、苍黄、憔悴,这是病后放疗化疗中的父亲。两个不同时期的父亲形象常常交织于我心,病前鲜活,病后衰弱,每每想起总感锥心刺骨。

  春风桃李,秋雨梧桐,倏忽间二十余载,还道是“上天知我忆其人,使向人间梦中见”,可是,父亲极少出现在我的梦里,我知道,他是不愿打扰我的。

                  谆谆教诲 清泉润心

  我从未曾忘记过父亲,最使我刻骨铭心的是他清泉润心般的谆谆教诲。“欲善其子,必知自修”,这是父亲秉持的教子准则,因此,大事小情皆率先垂范。

  父亲的一生平凡却也不凡。父亲是上世纪50年代末的师范毕业生,年少时即远离家乡外出求学,早年是一位德才兼备、为人楷模的教师,递薪传火,桃李竞芳,后虽改行,但总脱不了与文化的渊源。

  父亲一生勤奋刻苦,每天早晨我们尚未起床,父亲已早早伏案读书。至今还记得父亲常说的“玉不琢,不成器,人不学,不知义”“策马前途须努力,莫学龙钟虚叹息”“莫嫌海角天涯远,但肯摇鞭有到时”……

父亲博学多闻,可谓博览群书的杂家,或文史艺术,或诗词歌赋,应有尽有,包罗万象。父亲讲列夫·托尔斯泰、威廉·莎士比亚;讲豪放的苏东坡、婉约的秦少游;讲达·芬奇,讲伦勃朗……从父亲那里我第一次知道了断臂的维纳斯,知道了被缚的普罗米修斯……是父亲引领我走进了文学和艺术的百花园。

  小时候我喜欢画画,于是父亲不失时机,因势利导,借助画画这种安静的方式,使心气浮躁、做事毛糙的我变得踏实细心。

  父亲带我买画材、交画友、拜名师。每当我完成一幅并不完美但稍有进步的画作时,父亲总会睁大眼睛故作惊疑道:“这是我们琳琳自己画的?真的没人帮忙?”看着父亲夸张的惊喜,我不回答,只得意地偷笑,小小的心在膨胀。“不过,这个地方如果修改一下会更好……”在我即将忘乎所以时,父亲总会不经意间洒上一小瓢冷水,给我发热的头脑降降温。一次我画了一个球,肯定了我的进步之后,父亲说:“你看,如果把高光和投影再强调一下,球的立体感会不会更强些?”我稍作修改,那球真的就要从画纸上滚落下来。每当这种时候,父亲和我总是会心地相视而笑。

  在被充分认可的基础上,在愉快和悦的气氛下,父亲提出的合理化建议我总能欣然接受。就这样,父亲指出了我一个又一个问题,修正了我一个又一个错误,不知不觉间我也画得一天比一天更好。为了总能看到父亲的惊喜,我越来越沉得下心,也越来越精益求精了。

                  尊重包容 善解人意

  尽管成年后我并未从事美术事业,但父亲的循循善诱使我少了份浮躁,多了份沉静。美术也陶冶了我的性情,滋养了我的灵魂,我的精神世界因此变得丰富。

父亲又是善于尊重和理解的。一次陪父亲到公园散步,刚在亭栏上坐下,来了两位六七十岁的业余票友,男票友拿着一把京胡,刚坐定就“吱吱嘎嘎”地开始调音,女票友则端正站姿,清清嗓门,摆开架势,便“咿咿呀呀”地唱将起来。她九曲十八弯地拐着一个音,像扯出一根枯麻,缠缠绕绕、没完没了。我被这根麻绑了起来,不禁想起了鲁迅先生《社戏》中那个唱跑了台下观众的小旦。我兴味索然,不忍卒听,起身小声对父亲说:“真难听,我们走吧。”父亲没有作声,拉了拉我的衣襟,示意我坐下,我勉强服从,忍受着“捆绑”。

几个围观者也陆续散了,现场只剩我们父女两位听众,确切地说,只有父亲一位听众。只见父亲随着节拍摇头晃脑,轻点脚尖,颇为陶醉。终于,随着女票友曲终的一个亮相,我被松绑了,父亲则报以热烈的掌声。两位老票友非常激动,也非常感动,抑制不住高兴之情,拉着父亲的手说总算遇到了知音。回去的路上父亲说:“老人家在公园唱戏,一不图名,二不图利,图的就是有人捧个场,高兴高兴,你中途退场,人家该多扫兴啊。”父亲总是这样,从父亲这里我懂得了何谓善解人意。

                 恪尽职守 只争朝夕

  工作中的父亲则是恪尽职守、兢兢业业的。去世前的几年,父亲担任家乡地方志的编纂领导工作。修志为了鉴古烛今,功在当代,惠及子孙。为了尽快完成编纂任务,父亲和同仁们在人手少、任务重、经费紧缩的情况下开始了艰难跋涉。他们忘我地工作,查阅资料,走访调研,马不停蹄,只争朝夕。

由于长期过度操劳,父亲渐感身体不适,母亲多次催促他去医院检查,父亲却一直顾不上。经过4年的辛勤笔耕,“千淘万漉虽辛苦,吹尽狂沙始到金”,父亲及他的团队五易其稿,终于如期向全县人民交出了满意的答卷。可是父亲病倒了,这一病就再没能好起来。

  今天我再次捧读这部凝聚着父亲心血和汗水的千页巨著,分类之精细,内容之丰富,态度之严谨,令我感佩之至、肃然起敬。泛黄的书页裹挟着浓浓的时代气息扑面而来,字里行间我仿佛又看到了父亲鸡鸣而起、挑灯夜战的消瘦身影。

  父亲去世那天,我赶到医院时他已经合上了双眼,静静地躺在床上,从头到脚蒙着一张雪白的床单。哥哥轻轻掀开床单一角露出父亲的面庞,这是我此生最后一眼看着敬爱的父亲。我深深地凝目注视,父亲苍白枯槁,瘦到脱形。此时我竟没有眼泪,眼泪已不足以表达我痛彻肺腑的哀伤。

  儿时曾听说逝去的亲人是住在月宫里的。于是月圆之夜我常伫立窗前,对月凝望。其实我知道父亲哪儿也没去,父亲就住在我的心里。父亲的勤奋博学、诲人不倦、理解尊重、善良包容和敬业坚守的品质,如春雨润物,潜移默化成了我解读人生的视角和方位、为人处世的准绳和原则。

  感恩父亲春阳般的父爱,感谢父亲适时的言传身教。愿在天堂的父亲一切安好!





阅读1499
分享
下一篇:这是最后一篇
上一篇:这是第一篇